眾所周知,中國地大物博,有五十個民族,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還有一個走婚的少數(shù)民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走婚是什么意思。
走婚聽起來有點不一樣嗎?說到傳統(tǒng)的婚煙制度,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也許很多人認為是父母的生活,媒人的話,一夫多妻。事實上,在中國56個民族中,并非所有民族的婚俗都一樣,例如:回族的法定結婚年齡與漢族不同,回族男性20歲以上,女性18歲以上即可結婚。但最令人驚訝的還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摩梭人的獨特婚煙方式。
作為中國罕見的母系社會制度的少數(shù)民族,摩梭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交界處的麗江市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人口約四五萬,他們有自己的本族語言,通常被稱為摩梭語,令人遺憾的是,沒有本族特有的文字,即只有摩梭語。
摩梭人結婚制度最典型的特征是男不結婚,女不結婚,通過爬窗繼承宗接代。這種婚姻制度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當時的男女都是以感情為基礎,夜晚離婚的婚俗,也就是走婚,那么走婚是什么意思呢?
盡管,千百年過去了,許多地方早已被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婚俗文化所取代,但并不代表這種走婚文化就成了過去式。不但瀘沽湖那里的摩梭人有這樣的婚俗,大香格里拉的拉鮮水河峽谷的扎壩人也有這樣的婚俗。
在我國,摩梭人是一種罕見的母系社會制度,可以說這里的女性地位較高,家外都是女性說了算,即女性當家。因此,走婚繁衍的后代幾乎都是由婦女撫養(yǎng)的。等到滿月時,孩子的生父會公開舉行宴會,宣布血緣關系。
這種婚姻制度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得不到保障,但在摩梭,夜晚離婚的是她們的傳統(tǒng)美德。走婚是什么意思,這種婚姻制度既有利又有弊,就像一對夫婦晚上住在一起,白天回家找媽媽,男女很少單獨相處。
這種走婚習俗,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束縛。想象一下,如果白天不見面,夫妻倆去旅游,豈不是白天各玩各的,沒有任何交集,如何交流感情?這是一個相對落后的民族,白天摩梭人大多在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彼此也不需要太多的溝通,如果真的想一直在一起也能同居。
走婚主要講究彼此看上眼,男人若有心儀的女人,可趁派對時表白,若女人也有意,則彼此約好時間,等到午夜,可到女人的花樓,通過爬窗入內(nèi),第二天早晨再離開。
摩梭人的婚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阿注定居婚姻,另一種是阿夏異居婚姻。阿注是男女朋友的意思。男人和女人互相稱呼對方阿注,這是一種以母系為主的同居方式。男人和女人可以搬出去同居或者男人搬到女人家。阿夏是摩梭男人結婚的另一半。阿夏異居婚姻就是離婚。晚上,男人去女人家幽會,第二天離開。這兩種婚姻形式只需要在摩梭舉行一個小儀式。
走婚是什么意思?這個儀式就像漢族的婚禮典型,摩梭人的這個儀式叫藏巴啦,翻譯成漢語就是祭祀,拜神。這樣的儀式都是在午夜舉行的,當男人和女人有了感情,就由男人請一位征婚者帶禮物到女人家舉行。盡管摩梭人戀愛自由,但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
在舉行儀式時,需要穿上傳統(tǒng)的摩梭服飾,才能舉行儀式,在向長輩行禮后,得到女方家屬的祝福后,女方會送一條自己縫制的花腰帶給男方,這樣,儀式就基本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