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已經(jīng)連續(xù)劇播出11年了。時隔多年,后宮劇層出不窮,皇妃們也幾乎是一貧如洗,但大明王朝仍然只有這一部。我看別的劇時會覺得編劇沒文化,做了一些皇帝拿著金鋤頭的片段,我自己就行了。在看這部戲的時候偶爾要去百度一下,不然就聽不懂嚴嵩和沈一石口里那些話了。這出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將錯綜復(fù)雜的大明朝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解構(gòu)得異常清晰,看完后不禁令人脊背發(fā)涼。
大廳里最開始似乎是嚴黨與清流的斗爭,宦官們左右逢源,以平衡局面。但是再往下看,卻是嘉靖坐在幕后,擺弄著他的傀儡,把百姓玩弄于股掌之間。在這部戲中,宦官統(tǒng)一稱為“宮中人”,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宦權(quán)實際上是皇權(quán)的延伸。無論織造、鹽鐵、衣帽、或東廠、鎮(zhèn)府,均100%為皇權(quán)服務(wù)。
在歷史教科書中,嚴嵩被稱為大奸臣,禍國殃民。但是在本劇中,他看起來非常可憐。這段歷史使他背上了所有的責難。他自己說了什么?”大明朝只有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也只有大明朝一個人可以替皇上遮風擋雨,那就是我,不是你嚴世藩?!彪m然他做了壞事,但皇上一直寬恕他。怎么了他為皇上做了這么多壞事。除了得利,嘉靖也沽名。而嚴嵩則比較實際,他完全放棄了直名,一個人坐二十多年,把持朝政二十多年,被人罵大概也值了。
戲中因其黨派貪污腐化不能容忍,因而被皇上收監(jiān)。真正的歷史比這要少得多。他老到智昏不能議事,嚴世藩又在丁憂,這個黨才完蛋。嘉靖是個十足的虛無主義者,自私自利者。這世上沒有什么對與錯。貪心是不對的,清也是不對的。對于他來說,道德僅僅是為他想做的事提供合法性的工具,而道德本身并不能成為行動的動力。一份長江黃河論就是對他自己最好的注腳。清濁之水無所謂,只要能灌良田,濁也要用。水漲了,清也要治。
當嚴嵩倒臺后,他是多么的傷心,他至少提到過2次,“嚴嵩在世時,絕不會這樣”,的確,嚴嵩不在了,沒人可以為他遮擋。陳洪太狠毒,清流皆沽名釣譽,最終竟淪落為自己與海瑞的勾心斗角。大明王朝1566,在這個戲里,海瑞是另一個極端,代表了一種完美的人格。整部電影只有他一個人是至善至真,不會結(jié)黨,不會妥協(xié),跳出游戲規(guī)則,跳出大家默認的玩法,有一點戲里機械降神的意味。王權(quán)是如此的無敵,這個故事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需要有人敢挑戰(zhàn)王權(quán)。這位男子偏偏還站在道德高地。嘉靖不敢怠慢。
沒有嚴嵩的遮掩,嘉靖在與海瑞的對峙中被氣得吐血??墒撬褪悄莻€沽名之人,所以偏偏不能讓他殺海瑞。那跟崇禎面臨的結(jié)局很像嗎?本可遷都,可封王,但為了不玷污自己的名號,寧做亡國之君。
誰是最可憐的人?世界變得蒼生。他們從眾人的口中被聽到,但心中只有海瑞一人。而且海瑞只是一個道德模范,像他這樣的人,可以被立起來,但永遠不能攀登。換來的是天子和朝臣,換來的是魚肉。日光之下無新事,見一葉知秋。古代封建帝國的政治與此相當。大明王朝1566,朝早的說有趙構(gòu)和秦檜,朝晚的說有崇禎和其他官員。只是明王朝通過制度和倫理,把這種儒家權(quán)術(shù)推向了一個極端,把所有權(quán)力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看起來更加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