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魄當空寶鏡升起,云間仙籟寂靜;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宋代詩人李樸的《中秋節(jié)》描述了在廣闊的月夜賞月的場景。所以今天我們一起看看,中秋節(jié)賞月的來歷?
一,中秋節(jié)賞月的來歷
1. 祭月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祭月作為古代的季節(jié)祭祀儀式,被列為皇家祭典和例行祭祀。先人認為,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日月代表陰陽兩極,兩者的和諧是萬物蓬勃發(fā)展的保證。《禮記·祭義》記載: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甚至天下之和。因此,祖先非常重視祭祀日月。日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與之交流,因此祭月成為皇家的專利。
2.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祭祀場所分別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和天壇,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夜月之夜是指夜晚祭祀月亮?!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秦漢兩朝繼承了皇室祭月禮儀,各地都有日月祠。
3. 歷史上,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萊山。漢武帝則夕夕月則鞠躬,即朝夕月之禮。從隋唐到明清,北魏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月壇,供天子在秋分設(shè)壇,夜間祭祀月神。規(guī)定每三年一次大祭,遇丑辰,未,徐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派文臣代祭日,派武臣代祭月。后來皇家祭月禮儀傳到民間,逐漸成為民俗。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世界,表達美好的愿望。
4. 秋分之日,都是農(nóng)歷八月,但具體日期每年都不一樣,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趕上圓月。而祭月無圓月則大為遺憾。因此,后來人們將祭月節(jié)從秋天分調(diào)到中秋節(ji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除了祭月儀式,中秋節(jié)還有欣賞的習俗。據(jù)《晉書》記載,早在晉代就有泛江賞月的習俗。而且賞月活動越來越激烈,但是祭月的習俗在民間越來越淡化,一向嚴肅的祭祀儀式變成了輕松活潑的賞月活動。中秋節(jié)賞月的習俗在唐代繁榮,其內(nèi)容也融入了唐代開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時代精神,演繹了更多的傳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游月宮等神話傳說,使中秋文化充滿了華麗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
5. 《太平廣記》記載了唐玄宗夜游月宮的故事。開元中秋之夜,玄宗在宮中賞月,被一個叫羅公遠的異人帶到月宮。他看到數(shù)百個仙女,穿著樸素的霓虹燈在廣庭跳舞。于是玄宗密記其聲調(diào),歸召伶俐官,按其聲調(diào),作《霓虹羽衣曲》,風靡一時,至今仍無愧于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宮中看過《霓虹羽衣曲》的表演,稱贊道:千歌千舞不計,就是最喜歡的霓虹舞。宋明清時期,宮廷和民間的賞月活動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稏|京夢華錄》對東京汴梁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之夜,,貴家裝飾臺榭,民家爭奪酒樓的月亮,絲黃鼎沸,靠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遠聞盛世之聲,宛如云外。鹿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平行,至于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