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是什么意思,太歲在中國文化中是什么意思?太歲(又稱歲陰),原來是古代觀星術(shù)中所指的一顆行星,后來演變成了一種神祇信仰。早在戰(zhàn)國時期,國人就使用“歲星紀年法”,用歲星在天上的位置來表示年度,一年一個辰,12年一循環(huán)?!独m(xù)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上記載:“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面一周天,若不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p>
古人把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對應(yīng)一個我們熟悉的地支,叫一次,以此來紀年。而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大致上就是每歲行一次。太歲大概是從西漢開始的,當時的李家根據(jù)歲星在天空中運行的區(qū)域取名,并以此名稱紀年。又加上十二歲時的名字,組成六十年的名字,周而復始,六十年。
東漢的王充最早將太歲視為神明,他在《論衡·謝時篇》說:“太歲,歲月之神;用罰為害,動靜殊致,非天從歲月神意之道也?!笨梢娍梢姡珰q已成為當時普遍熟悉的數(shù)術(shù)中的神煞。然后,各種傳說中對太歲的描述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大部分都是近似的,比如有人冒犯太歲,遭受天譴。最早的人格化太歲神是殷郊(在宋代道教傳說中,殷郊是商紂王的長子)?!斗馍裱萘x》說:“殷郊為值年歲君太歲之神?!?/p>
南北朝時期,當時有60位甲子神。因為太歲和甲子關(guān)系密切,從明末到清初,60位太歲取代了60位甲子,逐漸演變成了安奉太歲寺廟里的60位太歲。每個太歲的人都有一個清晰的名字。這60個太歲的名字首次在清代中期全真道龍門派道士劉守元的《年君解厄法告白》中完全呈現(xiàn)。但除了這個版本的太歲記載,其他地方流傳的神名字不同,有些地方甚至沒有太歲神的傳說。
古時候?qū)⑻珰q視為君王,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說:“帝王系命于太歲、后妃系命于歲之陰。”在清代《協(xié)紀辯方書》中記載:“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被認為是貴神,它的方向被認為是高貴和吉祥的。然而,由于太歲的方向過于高貴,黎族人民應(yīng)該避免它,以符合尊嚴和秩序。
而且每年太歲運行到天空中不同的位置,即某個生肖所在的位置,屬于該生肖及其相對生命。肖的人會害怕太歲帶來的不利影響,方便當年祭拜太歲神,祈求太歲消災,這種活動就叫拜。太歲”。
除了“拜太歲”,我國民間還有“謝太歲”。“謝太歲通常在陰歷臘月,即感謝當年太歲這一年對自己的照顧。拜太歲則多在春節(jié)期間,以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很久以前,拜太歲相當簡單。春節(jié)前后,信徒們在紅黃紙上寫下今年太歲星君到此、今年太歲星君神位或全心全意敬拜太歲星君等字樣,貼在家里,早晚燒香祈禱。年底謝太歲時,需先祭拜一番,然后將上一年書寫的紙撕下,與紙錢、紙馬一同焚化,感謝太歲一年之間的庇護保佑。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實際上更傾向于對自然的回報和感激。感謝上帝賜予的好天氣,可以讓今年過得很好,祈禱明年過得更好。這也是人們對生活的祈禱。
據(jù)說太歲不僅在天空中有自己的星相代表,而且在它到達的地方,土地上也會出現(xiàn)像靈芝一樣的肉據(jù)說這是太歲的化身。民間傳說,在建房、修房等大興土木時,不能直接在太歲所在的土地上動土,否則地下太歲就會生氣。這就是所謂的“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同時,也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民間傳說。如果人們在蓋房子或修房子時挖出太歲,他們應(yīng)該把它帶回家,用酒浸泡。目的是喝醉太歲,讓它失去記憶。然后趁著半夜把它放回去,這樣太歲就不記得發(fā)生了什么,挖出來的人也不會擔心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