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從來是個世俗之外的女子?;蛘哒f她是最清醒孤獨的人,或者說她是遺世獨立孤獨的花,總之,她從來都不一樣。張愛玲最大的不同表現(xiàn)就是:她的表情和行為,常常讓人覺得她有些不人道甚至薄涼。人們抱怨張愛玲不近人情,很少有人問她為什么會這樣。
提起張愛玲,可以想到些什么?《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白月光與朱砂痣?《傾城之戀》中勾心斗法的范柳原和白流蘇?
還是她那句:成名要趁早。不管你想到的是什么,都不得不承認,張愛玲很有才華。2004年,上映了一部電視劇《她從上海來》,劉若英飾演張愛玲。電視劇播出后,很多觀眾都不買賬:劉若英只演了劉若英版的張愛玲,太溫柔了。
不是人們印象中徹底決定的女性形象。張愛玲的一生,認識不一樣的她然而劇組并不認同:我們是忠于歷史的。劉若英也說,她演得很痛苦,一直沉浸在這個角色里走不出來。真實的張愛玲一生,真的不如她的文章那么華麗睿智,更多的是顛沛流離,支離破碎。尤其是晚年,只有凄涼二字可以形容。
張愛玲家是晚清的沒落貴族,她家每一個成員都很有來頭。級別最高的是她奶奶李菊耦,李鴻章家的大小姐。母親黃逸梵有一張異國面孔,祖父是長江七省水師提督。世家名門出身,給張愛玲帶來了良好的教育和眼界。胡蘭成在自傳《今生今世》中說,他在很多方面都要向張愛玲請教審美。音樂、美學、繪畫等等,甚至是他自己擅長的古文鑒賞。
但是張愛玲的童年并不快樂,她沒有愛。父母以貴族子弟為榮,觀念不合,互不讓步,經常吵架。隨后,張愛玲的母親出國離婚,父親再婚。張愛玲一直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動蕩中。
母親出國臨行那天,4歲的張愛玲看到母親伏在痛哭,尚不曉“離別”為何物。張愛玲后來在《私語》中,憶起當時情形:“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就像船艙玻璃上反映的大海,綠色的小片,但有海洋無盡的顛簸和悲傷。這也反映了張愛玲一生的命運。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沒有母親的孩子是荒原上的雜草。
張愛玲的后媽經常辱罵、毆打她。而且張愛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血脈相連的父親,堅決站在后媽那邊。那時張愛玲很痛苦,她常常想到死亡。無論是自己凋零,還是在腦海中設計后媽的各種意外死亡。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桿上,我必定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6歲時,張愛玲終于受不了繼母帶給她的屈辱,逃跑去找已經回家的母親。她寧可清貧也不要茍活。這通常是小說或電影和電視劇的高潮幾次曲折,母女倆終于可以深情擁抱了。然而,張愛玲的一生,總是反高潮。等她來到母親的家,等待她的是一生里,第一場大幻滅。張愛玲和親媽的日子也并不和諧。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上海物價飛漲,黃逸梵沒有收入,靠祖上遺產生活,又愛打牌。他們必須仔細計算,才能有錢維持體面的生活。這讓習慣了富家女日子的母親脾氣越來越暴躁。一點點不滿也會引起母親的批評。
關于生計和未來,母親給了張愛玲兩個選擇:一是用一小筆錢學習,二是結婚。張愛玲選擇了前者。不久之后,她去了香港大學學習。
生活中的瑣事,一點一點地把青春期的張愛玲分開,碾壓了她對生活的所有憧憬和幻想。張愛玲的一生,認識不一樣的她
感情世界,張愛玲也不順遂。她和胡蘭成的婚姻很虐心。胡蘭成風流成性,不能牽著兒子的手,和兒子白頭偕老。面對這段低到塵埃里的感情,張愛玲第一次付出太多。可是在掙扎和萬般痛苦之后,也只能毅然分手。
后來,張愛玲和當時上海一個著名導演桑弧互生愛慕。兩人還一起合作了電影《不了情》和《太太萬歲》。桑弧欣賞張愛玲的才華橫溢。但他更專注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兩個人的世界。沒有共同訴求的愛,注定是條死胡同。而張愛玲,也不愿意胡蘭成帶來的“政治污點”,再影響到?;?。這段情,終究是無疾而終。
張愛玲所有的生活經歷都是她作品中那些聰明、刻薄、算計、自私的人物的來源。這些也導致了張愛玲的性格越來越孤僻。
她在《留情》中喟嘆:“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p>
不管是與父母,還是在婚姻中,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愛。
普通人觸手可及的情感,在她卻是奢望。2009年,張愛玲的遺稿《小團圓》出版。從名字上可以看出,張愛玲對團圓的執(zhí)念和渴望。
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去了美國。但她的情況,同樣不順利,美國人也不買她的賬。也許是因為東西方文化、歷史和欣賞的角度不同,她的手稿經常被出版社拒絕。而且言辭苛刻,大概意思是你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令人厭惡,無法認同。
1956年,張愛玲嫁給了比她大30歲的美國三流作家賴雅。賴雅于1967年去世,結婚后的11年中,張愛玲有一半時間是在照顧病痛,另一半時間則是在四處奔波賺錢,支付賴雅的醫(yī)藥費。那個時期,張愛玲返回香港,寫過一段口水劇本。
人很多時候,就是不得不對現(xiàn)實低頭。
賴雅死后,他的前妻和女兒來和張愛玲打官司,爭奪遺產。哪里能有什么遺產呢?張愛玲和賴雅經常為晚上的哪里難過,甚至為一頓飯難過。唯一的安慰就是彼此能在一起。只是當初相見恨晚的驚喜,已經被歲月消磨得蕩然無存。
這位倔強的東方女子,自從嫁給這位病重的老人后,就像背上了一個無法放棄的包袱。她原本沉重的人生,變得更加地沉重。每個屋檐,她都是她永遠的家。但萬家燈火通明,依然沒有一盞能為她點亮。
不接電話,不開郵箱,不見客人,無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電燈。怕黑怕孤獨,卻拒絕世間所有的熱鬧和煙花。這就是張愛玲晚年的生活狀態(tài)。
另外,她還患有很多疾病。牙病、皮膚病、頭痛、經常感冒、腳腫等,一直侵蝕著她的生命。張愛玲最難受的應該是她的皮膚病。從1984年到1988年,張愛玲搬了180多次家。平均下來,密集到每個星期,就要搬一次。如此頻繁的原因,是為了躲跳蚤。她認為跳蚤會導致她的皮膚病。
那時候的張愛玲,在不停地剪頭發(fā)。頭發(fā)稍長一點,她就開始擔心燈光照不進去,看不見虱子。之后,僅僅是把頭發(fā)剃掉,戴假發(fā)出去了。她的遺物里有幾頂假發(fā)。生活是一件華麗的旗袍,上面覆蓋著跳蚤。不料,年輕時張愛玲所寫的經典句子,到晚年卻成了反面,應驗在她自己身上。
但是美國并不是埃塞俄比亞,不可能到處都有跳蚤。180次搬家,這個數字太不正常了。都說張愛玲晚年家徒四壁,實際上那時候,她已經不缺錢了,冷清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選擇。
90年代,張愛玲的作品回潮時,她拿到了不少版稅。當她的遺物被清點時,除了證券,現(xiàn)金存款超過2.8萬美元。此外,還有許多版權托管在她的朋友身上,香港的宋琪和匡文美在哪里。
1988年,張愛玲的頭號粉絲戴文采為了采訪,偷偷住在張愛玲的同一套公寓里。那家高檔公寓的月租金是350美金。當時美國普通公寓的租金只有150美元。這類高檔公寓的房子,是不會讓他們的大樓里有跳蚤的。
所謂的跳蚤,很有可能是張愛玲幻想出來的。她患有精神疾病,但她不愿意承認或就醫(yī)。這種對跳蚤假想的抵抗,就像唐吉訶德和風車巨人戰(zhàn)斗一樣悲傷。對生活的堅持和不堅持,對命運的妥協(xié),還是反抗……這些問題,張愛玲應該。
這一點,張愛玲并不是魯濱遜式的不得已,也不是梭羅式的身體力行,證明了一個人可以生存。她的狀況和一種心理問題“第歐根尼綜合癥”DiogenesSyndrome,非常相似。
這個病的主要特點是:除了第一條,其它情況張愛玲都有。張愛玲自卑,這是很多研究張愛玲的專家學者,普遍的認可。張愛玲的遺物里,有很多沒開過包的廚房餐具,還有拖鞋?!巴闲悄欠N沐浴用的橡膠拖鞋,還有幾大包新的沒開過封。”張愛玲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唯一偶爾接觸的人林式同先生說:“她在洛杉磯的韓國城,租有倉庫用于儲物?!?/p>
這和病癥第三條的囤貨非常吻合。而這種病癥最致命的關鍵,是它本身就有著拒絕別人幫助的特征。這點在張愛玲這樣一個絕世而獨立的“大女主”身上,顯現(xiàn)的更加突出。旁人越發(fā)的無法接觸她、對她伸出溫暖的雙手。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很多人。有些擦肩而過,有些愛過,有些恨過,有些遺憾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大都如此。
但是張愛玲說:“我覺得,我就是一座孤島?!边@句話聽起來并不像她那樣孤傲,只是覺得非常非常孤獨。她渴望走出去,生活中的幾個重大轉折點正在尋求變化和突破。與賴雅看似不般配的11年,成全了張愛玲缺少的父母之情,戀人之愛。不幸的是,金書送罷驀回首,無余歲可偷。賴雅走后,張愛玲徹底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每個人的生命,都注定存在著很多遺憾,所謂的完美,也只是自己不斷地對自己妥協(xié)。
我們看不懂張愛玲,其實又何嘗能預測出自己的路?1995年9月1號或者2號,張愛玲洛在杉磯羅契斯特街的一所公寓里病逝了。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生于月圓夜,死在中秋日。9月8日發(fā)現(xiàn)了她的遺體,根據法醫(yī)的推斷,死亡時間應該是一周前。
余秋雨先生說:“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钡膶W并不拒絕孤獨,因為她告訴歷史,20世紀的中國文學仍然有一個沒有太多焦慮的角落?!罢窃谶@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p>
張愛玲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有自己的地位。她獨特的文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青年。突然想起張愛玲的名句:三十年前的月亮已經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張愛玲的一生似乎結束了,但她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她的作品,她的逸事,經過多年的流傳,依然縈繞在人們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