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科技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許多孩子從小就玩手機和使用平板電腦,電子產(chǎn)品逐漸成為成人和兒童生活的一部分。
隨之而來的是父母對孩子視力的擔憂,大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chǎn)品會感到疲勞、干燥和澀澀,更不用說孩子了。
于是,如何從孩子手里拿走手機,就看家長的“十八般武藝”了。
陷入手機世界的孩子很難愿意交手機,更不用說父母說只能玩十分鐘了。因此,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采取更大的行動,很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抵抗,甚至毆打父母。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為什么會動手?孩子不服管教怎么辦?
1、父母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嚴重影響孩子的行為,甚至模仿父母的語氣和用詞。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須謹慎,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只要父母以身作則,他們就能建立威望,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紀律。
2、網(wǎng)絡的影響
孟母三遷的故事最能闡述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
如今,許多孩子看的動畫片并不嚴謹:言語粗俗,行為暴力,充滿負能量。
這導致孩子在觀看的同時學到了很多臭問題。因此,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動畫片時,應注重內(nèi)容積極、教育性強的類型。
3、家庭氛圍的影響
若兒童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冷漠的家庭氛圍中,必然會缺乏安全感和溫暖。
通常這類孩子為了得到關注會用聰明來偽裝,但在其他地方會用暴力來宣泄,或者直接用暴力來引起關注。
面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家長應該怎么做?
1、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孩子對家長動手了,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然后溫和處理。
你可以讓你的孩子冷靜一會兒,讓每個人都有一個輕松的平靜期,這不僅讓他看到父母如何處理憤怒,讓他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憤怒方式都是大喊大叫或平靜。
同時,我們也需要給孩子時間思考來消化他的情緒。當孩子發(fā)現(xiàn)沒有理由發(fā)脾氣時,他自然會冷靜下來。
2、表明底線
父母不應該指望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更有可能的是,孩子委屈自己玩手機玩好,卻被搶走了。
家長一定要明確的告訴他:首先,手機是家長的。其次,父母已經(jīng)告訴他使用手機的時間,他是否聽到了自己的問題,當父母收回手機時,他的毆打傷害了父母,這是錯誤的,需要道歉。
假如孩子想通了,道歉了,自然就長大了一步,反之,只會變得更加任性。因此,父母必須告訴孩子底線在哪里,給他時間消化。
3、不能妥協(xié)
和孩子講道理一定要溫柔,但態(tài)度絕對堅定,一定要把這種暴力行為扼殺在搖籃里。
不要低估孩子觀察言語、觀察色彩、欺負軟弱和害怕困難的能力,所以父母必須遵守家庭規(guī)則,有原則,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模糊,讓孩子鉆漏洞。
同時要有約定感,就是讓孩子知道和父母約定后不能隨意改變。比如媽媽說只能玩十分鐘,也就是十分鐘,軟磨硬泡都沒用。
熊孩子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的無能。
如果父母不能在家好好管教孩子,當孩子成為熊海子走向社會時,就會被別人教育,甚至被社會教育。到那時,后果是父母無法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