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12歲的女兒放學回家后哭了起來,嚇壞了家里的每個人。平靜下來后,她意識到放學后她和幾個同學一起回家了。同學們聊得很開心,但她一句話也插不上。即使她落后了,也沒有人發(fā)現她被伴侶忽視了。她感到孤獨和悲傷。
看著孩子哭得這么傷心,我意識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越來越重視與同齡人的關系,希望融入集體,人氣好。
孤獨是一種心理反應,事實上,當一個人或周圍有很多人時,人們可能會感到孤獨。孤獨可以說是人類最痛苦的來源之一。
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對一個群體有很強的依賴感。當她被別人排除在外時,她的不滿是孤獨的體現。
我記得在疫情期間,我看到了一部名為《我是傳奇》的電影,描述了地球上只有一個幸存者時的孤獨、痛苦和掙扎。
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和克服其他物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知道如何妥協(xié)和合作,在合作中樹立自信、感恩、敬畏等優(yōu)秀品質。沒有這些,人和動物在這個世界上只是為了生存,沒有希望,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的: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因此,社會能力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青少年,是社會需求旺盛的時期,社會障礙是正常的。這是因為他們一方面渴望友誼,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強,身心發(fā)展階段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
此時,如果家長能正確引導孩子的社會,就會對孩子形成一些正確的認識和觀念,保證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順利進行。
學校兒童常見的社會問題?怎樣在學校交到更多好朋友?
進入小學后,孩子們主動交朋友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然而,許多孩子不知道如何與同學交朋友。他們在學校里仍然很猖獗。他們不受同學歡迎,被拒絕,不能交朋友。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孤僻,不敢交朋友,只能看著別人一起玩,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缺乏社交能力,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孤僻不合群。
例如,整天呆在家里玩游戲,性格內向,害怕見陌生人,不想出去交朋友。我不喜歡和同學交流,覺得和同學出去玩,不會被大家喜歡。
第二:人緣不好。
有些孩子在學校經常被其他學生抱怨和拒絕。即使是學習好的學霸也有這種現象。他們經常說話毒舌,出口傷人,輸不起,愛鉆牛角尖,容易與人發(fā)生沖突。
例如,有些孩子說話總是傷人:
你的英語學得這么差。你為什么胖這么多?你考得這么差,一定有智力問題...
他們說話總是讓別人煩惱,說話直接,口無遮攔,不顧對方的感受,讓人聽起來不舒服。
第三:被嘲笑。
有些孩子天生內向,或在農村長大,缺乏自信,愛哭,身體虛弱,害怕被同學看不起。我怕我在學校說錯話,交不到朋友,所以只有在這里,沒有自己的意見,這種孩子很容易被欺負。
孩子孤獨背后的原因。
導致上述社會問題的兒童有自己的因素、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影響,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缺乏社會意愿: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是人性。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情況。例如,當嬰兒看到陌生人時,他們會哭。在青春期,他們非常關心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有些孩子天生內向。如果他們小時候沒有培養(yǎng)社會意愿,長大后就會越來越呆在家里,不敢和陌生人打交道。
2.缺乏社交場合:有些家庭的父母從小就很嚴格,禁止和同齡人玩太多,失去了社交鍛煉的機會,看起來很孤獨。
3.缺乏社交技能:社交技能需要學習,而不是天生的。比如教孩子開場白,如何插入話題,如何減少面對陌生人時的不知所措和焦慮,都是熟練的。
因此,兒童完整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應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學習的機會或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說孩子有社交障礙,這實際上是父母放大問題的嚴重性。真正的社交障礙是指被定義為疾病的人,如阿斯伯格癥和自閉癥。
大多數孩子沒有大的社會障礙或問題,只需要時間去適應和訓練。
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怎樣在學校交到更多好朋友?
1.幫助孩子練習說話。
有些孩子很容易加入朋友圈,但他們不會保持友誼。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不太關心別人的感受。有些孩子只喜歡在家玩電腦。他們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們不能繼續(xù)說話。
這些現象都是孩子不懂得與人交流的表現,家長可以在家里通過一些游戲一步步練習。
第一步:教孩子通過眼神交流了解說話人的表情和社交信號。
第二步:練習主動傾聽的技巧。說話時,教孩子盯著別人的眼睛,讓別人說完,對別人的話感興趣。
女兒班上有一個男同學,每次聊天,都喜歡打斷別人說話,也喜歡搶話:聽我說……學生們不喜歡和他聊天,他不知道。
一般來說,孩子們喜歡談論自己,但不能占據整個談話,否則談話就無法進行。
第三步:通過游戲練習。
001講故事游戲: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和孩子輪流講故事,大人先開始,然后讓孩子繼續(xù)講故事。比如時不時問孩子你覺得XX會怎么想?如果你是XX,你會怎么做?為什么...這也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說話和表達自己的機會。
你來我玩:青春期的孩子可以通過傳球來練習。這個年齡的孩子通常不喜歡和父母聊天,父母應該鼓勵他們繼續(xù)說話。
你來來去去:說話者把球傳給聽者,聽者主動接球,然后提問表達對談話的興趣,或者表達對談話的理解,然后把球傳給說話者,這樣談話就會來回進行。
和孩子一起傳球,你說,孩子回答,不能簡單地回答是非,具體回答,把球傳回去。
003訪談游戲:父母和孩子互相主持,互相提問和分享。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說,不怕說錯,平時多練習,幫助孩子成為好的溝通者。

2.學會情緒管理。
我們常說,一個人20%的成功來自智商,80%來自情商和社會互動。因此,要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須教會孩子學會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也是孩子們最難學的社交技能。
兒童情商管理主要有五種能力:發(fā)現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激勵自己,了解他人的感受和諧的社會關系。
第一步:孩子小的時候,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知。找出孩子生氣的根本原因,了解身體是如何表達這種情緒的。
首先,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知道憤怒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情緒。但要告訴他們,有些憤怒是可以接受的,不受控制地發(fā)脾氣是不可接受的。
第二:幫助孩子找到激怒他的東西,讓他非常瘋狂。寫下這些容易被激怒的想法。
例如:得不到你想要的。被同學嘲笑,被別人大喊大叫,作業(yè)壓力,輸掉比賽等等。
第三:識別孩子生氣時的身體信號。有的孩子會心跳加快,臉紅,握緊拳頭,頭痛,咬牙切齒等。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你有生氣的信號,要不要回房間冷靜下來。
最后:教孩子正確表達憤怒。
你可以找個地方冷靜下來。寫下憤怒的東西,打枕頭,做減壓運動。你也可以練習我想。。。這種語言表達適當健康地表達你的憤怒。
知道什么時候容易沖動,為什么會有沖動的想法?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有了認知,才能逐漸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二步:教孩子有同理心,學會同理心。
同理心是通過觀察別人說的話和非語言表達的信息來體驗和思考別人的感受。其實就是能否理解別人的話,能否理解對方的感受,以適當的方式回應。
例如,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要強迫他們分享玩具,而是教他們學會同理心,思考是否會傷害他人。
提醒孩子先思考,注意場合。不要說得太極端,不要突然打翻船人。幫助孩子以更好更準確的方式表達,比如從憤怒、悲傷到沮喪、失望、困惑等等。
3.學會交朋友,擴大社交圈。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很少有中小學生能被稱為社交恐懼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沒有安全感和排斥感。
因此,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突破這些恐懼,走出去,多交朋友,擴大朋友圈。
第一:消除孩子的心理負面暗示。發(fā)現孩子的長處和長處,鼓勵孩子出去多交朋友。

第二:教孩子經常練習微笑,主動打招呼。嗨,你好,很高興認識你。讓別人覺得你很友好,很容易交流。
第三:教孩子主動幫助別人。當你遇到同學、同桌和室友時,不要盲目拒絕。沒有人愿意再找你幾次,而是要學會積累人氣。可以說:
當同學們尋求幫助時:我很想幫助,我馬上幫你做!當學生有解決問題的技巧時:你的想法真的很好!當學生想插話時:我真的很想聽聽你的想法!說服學生做點什么:你做不到!當學生傷害你時:謝謝你告訴我我會考慮你的建議。
第四:從熟悉的人開始。你可以從好朋友擴大到他的朋友,擴大你的社交圈,通過朋友聯系更多的人。通常少呆在家里,多參加同學聚會,生日聚會,多和陌生人說話。
家長還應該幫助孩子擴大社交圈:組織一起旅行。讓孩子們參加夏令營,組織同齡人一起玩。通常少批評孩子,多表揚,培養(yǎng)孩子的勇氣和自信。
結語
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在社交過程中練習和提高他們。在學校與學生的交流是培養(yǎng)社交能力,從小就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在未來的工作場所會有更強的軟實力,生活會更幸福。
愿你的孩子有個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