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知識其實不難,學會與人相處是最困難的。人人都要了解這方面的人情世故,這一點在實際生活中逐步實踐。在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先從家長開始,從家庭開始。
每一天,孩子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眼中。當父母在家時,要能培養(yǎng)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就像媽媽在家做飯一樣,可以讓孩子幫著洗菜,這樣孩子就會變得很有眼色,懂得何時去幫助別人。
盡管年紀小了,也能少做一些事情,讓他知道擔負起家庭的責任,這是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盡管認為孩子在家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但進入社會以后,就要學會照顧別人,幫助別人,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愛戴和尊敬。
當然,在家培養(yǎng)孩子善于分享的習慣要多一些,比如有些孩子特別愛吃甜食或喜歡吃其他東西,但要學會與爸爸媽媽分享。這只是一個不自私的孩子,大家也更愿意和她玩,沒人會喜歡自私的人,這一點對于交往能力來說很重要。
2、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社交活動對孩子的影響。
正如有些時候帶著孩子出去玩會碰到街坊鄰居,這時父母要熱情地問候孩子,讓孩子知道身邊的人對自己很好。自身一定要有禮貌,這樣才能對孩子產(chǎn)生良好的影響。它還能學會和周圍的人打招呼,并且不會再感到害怕。
如對鄰居有困難,父母應積極幫助其,為子女營造一種鄰里和諧的成長氛圍。由于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會根據(jù)父母的行為建立自己的社會模式,一個有禮貌的父母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定也是有禮貌的。
日常生活中與鄰居多交往,有困難要主動幫忙,假如家里有好吃的東西要主動送給他人。只是這種禮尚往來,慢慢大家的關系才會好起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也會變得更有愛心。
3、經(jīng)常與孩子外出交往。
平常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因此十分忙碌,孩子一般無法接觸外界的環(huán)境。因此對父母來說,只要有空閑的時間,就多帶孩子出去玩,比如周末帶孩子去公園等。同時,一定要認識到其他小朋友,并能將喜歡的東西與他們分享,慢慢地,孩子就懂得了如何與他人溝通。
或讓孩子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學會如何與他人團結合作,完成一件事。也許孩子們在此過程中也會被欺負,但同樣,對于交往能力來說,他們也可以學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也是他們必須要學會的一門功課。只要讓孩子積極地接受,他們就會更愿意去學習,所以父母不要強迫他們去問候誰,因為有些孩子生來就比較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