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讓父母認同自己的夢想?這一年由于隔離在家而顯得格外漫長,許多人都經(jīng)受了考驗。尤其是平日里冷漠禮貌的親密關(guān)系,被控制在狹小的空間里,每天低頭不抬頭,比平日里更痛苦。
A就和他的父親大吵一架,本來就有心臟病的父親直接住進了ICU,這一家人的生活簡直可以用雞飛狗跳來形容。
對于A的家庭情況,我還是有所了解的。簡單來說,父親專制殘暴,兒子叛逆叛逆,兩人關(guān)系相當緊張。平日里,A以工作忙為由,每天早出晚歸,和父親保持面子工程。節(jié)日期間,由于疫情封鎖,兩人大眼睛瞪小眼,終于因為一件瑣事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
事情的原因很簡單。A平時抽電子煙,父親不知道從哪里看新聞,就告訴A:抽電子煙等于吸毒。A說不是。父親堅稱肯定是,最后吵得不可開交。
我問A:為什么一定要吵?如果他不清楚,你可以向他解釋。如果解釋不清楚,也可以算。為什么一定最后要吵起來?
答:他說話的語氣和措辭,總是用積極、毫無疑問的語氣,給我貼上標簽,做出判斷。我非常生氣,所以最后沒有HOLD住。
實際上,A的情況很具有典型性。在親子關(guān)系緊張的家庭里,不管是母子、父子還是母女、父女……都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發(fā)生激烈的爭吵。這怎么辦呢?
其實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在于邊界的劃分。沖突發(fā)生后,你應該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沖突涉及誰?問題是什么?參與者是遇到了問題,還是都遇到了問題?
這些問題幫助我們澄清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心理界限。簡單的總結(jié)是誰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人們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情緒和別人混為一談。例如,當我們生氣時,我們經(jīng)常說:是ta這樣做讓我生氣,讓我生氣……但事實上,每個人的情緒都是自己的,我們只能對自己負責。
如果我們試圖讓別人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那就等于把主動權(quán)交給別人。換句話說,我們是否高興取決于別人如何對待自己。這樣,豈不是有點可悲?
陶虹講過一個她和徐崢之間發(fā)生是事,每次吵完架,她都能較快的從情緒中平復過來。于是徐崢問她:我還沒哄你,你怎么就沒事了?陶虹回答:難道我高不高興還要看你哄不哄我嗎?難道你不哄我,我就只能郁悶嗎?
其實陶虹的這種思維,就是典型的“我的情緒我負責”。
也許他們有些說法讓你難以接受,甚至氣不打一處來,但是這仍然自己的情緒,屬于自己管理的疆土范圍,所以盡量不要輕易被怒氣俘獲,開啟“戰(zhàn)爭”。
不止是情緒,還包括很多內(nèi)容,當我們能和父母保持清晰的心理邊界時,就不會被輕易地激怒了。
比如,父母說的內(nèi)容,代表了他的認知。在他的認知里,認為抽電子煙等于吸毒,這是他的觀點。當他把這個觀點說出來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保持一份覺知,告訴自己:“他只是在表達他自己的觀點”。
你不能同意這種觀點。沒關(guān)系。除非你同意,否則沒有人能強迫你接受抽電子煙=吸毒的觀點。觀點總是父親的,他可以保留,那是他的領土,但你不能接受,你有最終決定權(quán)。
如果愿意再深入一點,甚至還可以切換認知,站在父母和長輩的立場上,多從積極的、有功能的角度理解他們?yōu)槭裁幢3帜菢拥纳钣^念?;蛟S在他們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下,那樣的觀念對他們來說是最有價值的。所以,他們并不是想推薦給你一個錯誤的觀念,他們想給你對他們來說最有價值的東西,雖然可能并不適合你。
當這樣切換認知的時候,自己就不但沒有情緒,反而還能對父母有所體恤。
其實我們生氣的原因是把別人投注的信息當成對我的攻擊,包括對方的認知、表達、一切都當成他。所以我不接受他的觀點,就是我不接受他。
對立和敵對的心理,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事實上,他的觀點≠他這個人。而且我的情緒完全可以自由控制。
把這些邊界劃分清楚后,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就會變得清新。就不那么容易被別人左右,就能輕松上陣。
如果你和父母關(guān)系緊張,最好改變主意,改變相處方式。畢竟離解除隔離還有一段時間,我們應該讓生活更幸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