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一個因為情緒不好而造成很大破壞的故事,也叫踢貓效應。
一個騎士在晚宴上被領導訓斥。他憤怒地回到家。當他看到管家時,他狠狠地罵了管家。管家非常生氣?;氐郊?,他看到妻子,遇到一件小事就罵妻子。妻子莫名其妙,受了很大的委屈,不知道怎么發(fā)泄。她看到兒子在玩,忍不住給了兒子一個大耳光。兒子莫名其妙被打,心情不好,就踢了身邊的貓一腳。貓驚呆了,抓住了躺在的管家,這就是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就是,當我們有不好的情緒時,往往會把不好的情緒發(fā)泄在比自己弱的人身上。心情不好的老板對不敢反抗的下屬發(fā)脾氣,心情不好的大人對沒有反擊能力的孩子發(fā)脾氣,委屈惱火的孩子對無法反擊的小動物發(fā)脾氣。就像一座金字塔的壞情緒傳染,從上到下,處于底層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小受害者。
作家野夫在《殘忍教育》中說:人與人之間學會仇恨和殘忍是如此容易,傳播愛情是如此困難。這是人性的進化習慣。當一個人受到偶然因素造成的負面情緒影響時,潛意識會引導他把不滿發(fā)泄到更弱的個體身上,從而獲得情緒平衡。
不良情緒很容易導致踢貓效應,如恨、殘忍、憤怒、痛苦、委屈、不滿、絕望等。,往往是被迫產(chǎn)生的,也就是偶然的誘因。不請自來的壞東西就像燙手山芋,沒人想留在手里。
積極的情緒,,比如愛、快樂、快樂、快樂、快樂等。,往往是我們所期待和追求的。偶然會讓我們感到高興,不會產(chǎn)生我們會想盡辦法得到的好東西。很少有人想慷慨地。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好的情緒,每個人經(jīng)歷的事件不一樣,不好的情緒表現(xiàn)也不一樣。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造了一個著名的情感ABC理論:a表示誘發(fā)事件,b表示個人對此誘發(fā)事件的一些信念,即對此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埃利斯認為,誘發(fā)事件A只是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個人對誘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產(chǎn)生的信念B。也就是說,你的情緒和行為是由你的信仰決定的,錯誤的認知和信仰會層層積累負面情緒,所以我們對事物要有正確的認知,避免發(fā)生踢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