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yī)學上,“雙重性格”解釋為:正常人在同一時間存在兩種(或更多)思維方式,其中各種思維方式的運作和決策完全獨立,不受其他思維方式的干擾和影響。讓我們看看什么是雙重性格吧。
一、什么是雙重性格?
第一,明確雙重性格的定義。醫(yī)學界對雙重性格的解釋是:正常人在同一時刻有兩種(或更多)思維方式。在這些思維中,各種思維的運作和決策都沒有受到其它思維方式的干擾和影響.
雙重性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已日益受到重視,中華社會科學院心理健康部2004年的統(tǒng)計顯示,百分之三的受試者明顯感受到雙重性,百分之三的受試者明顯感受到雙重性對生活的負面影響。
雙重性對病人的正常生活有較大的影響.通常,病人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有兩種思維方式在運行,影響了信息的收集,對選擇的結果也有不利的影響,病人可能無法選擇或左右不定,引發(fā)焦慮、頭痛、煩躁等癥狀,雙重性性格是嚴重的心理障礙。
二、造成雙重性格的原因
人類的意識,按照他對潛意識的論述,可以分為“意識與下意識”兩部分,下意識就是潛意識。人類的心理活動可以分為潛意識、意識和前意識三個方面。
下意識更加原始,接近本能。還有一些潛意識是幼年時,早期就形成的,識別力較弱,成年后就將其遺忘所以也變成了潛意識。因此,潛意識有個特征,它是模糊的,不清楚的,基本上意識不到。覺悟是通過學習、培養(yǎng)、鍛煉而提升的,因而更高、更高,更高尚,更受社會論理道德、禮教、習俗的制約。
人類個性、性格的發(fā)展,是通過自身的心理發(fā)展,通過學習、熏陶、熏陶、鍛煉、體驗,不斷地完善,最終形成一個獨特的個體。人類不同于動物,人具有心理功能,因而有別于動物,但兩者的生物本能是相同的:食物,空氣,水,性,皮膚接觸的關愛,親情,舒適,“自由舒展”,為食物,領地,性物無條件競爭,掠奪,博殺…
人類有別于動物,是因為人具有社會論理、道德、禮教、習俗,人具有比本能更高層次和高尚的理性。人類能夠自覺地抑制本能中低級需要,從而將這種低級、原始的、動物性的需要,提升、轉化為人性的、高級的、高尚的需要和行為。那是人類的性格和魅力所在。
因此,成年人的性格(即個性)是在經歷了幼年時期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之后,轉化、培養(yǎng)、培養(yǎng)、鍛煉而成的。然而,原始、低級、本能的需要仍然存在,它在潛意識里存在,它在意識里受到抑制,是一種被高尚的人格自覺抑制的需要。因此,這一抑制不會導致心理沖突和矛盾。所以一般心理正常的人,都不會覺得自己性格有雙重。
一切雙重性格(人格),并非都是低級的、原始的,有些原始的人性是好的,因為“人初有,性本善”,孝悌仁義,是人的天性,也就是生物本性,如,馬仁狗義,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種值得珍視和尊敬的人性美德;而某些純粹為了追求食物、領土、性物而進行的無條件的競爭、掠奪、博殺、貪婪……則是一種不合理、或者說野蠻的行為,是一種被進化論的、理智的、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類所鄙視、拋棄的行為。
而對于幼年心理發(fā)育過程中因外界不良環(huán)境和不良教育而形成的變態(tài)心理人格,以及潛意識中潛意識中潛意識所形成的雙重人格來說,同樣也是不倫不類的不良人格,扭曲人格。這些都是心理醫(yī)學在研究心理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中應重視的課題。
以上就是什么是雙重性格以及造成雙重性格原因的全部內容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