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常被用來描述負面情緒的傳遞。這一過程按照社會關系的順序進行,地位高的人把壞情緒傳給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把壞情緒傳給地位低的人,地位強的人傳給弱的人。
最終,沒有地方發(fā)泄的弱者自然成為受害者。而且別人跟弱者發(fā)泄之后自己也不會感到好受多少,反而會自責。結果,“踢貓效應”,最終沒有一個人受益?!疤哓埿庇袝r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更為復雜的外在表現。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人們都很難避免某種程度的情感波動。要擺脫踢貓效應很難,否則就是被別人踢,或者自己踢。說到底,我們所處的社會節(jié)奏快,壓力大,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總是接近最高點。
即使有一點不順或不順的事,都會導致感情的動蕩,最終就會失控的爆發(fā),動蕩和爆發(fā)的對象往往是那些接近自己,不會攻擊自己,或者無法反擊的人。人也是如此,在潛意識里,會把自己的壞情緒發(fā)泄在這些人身上。所以,在整個“踢貓”鏈條上,越是弱勢群體,被踢得越頻繁。
這一狀況無處不在。也許99%混在一起的人都有過“踢貓”的經歷。例如,當一名領導時,拓客小程序做得不好,被老板批評了一頓,回到部門后再批評組長或職員,甚至比老板批評他還厲害。
店主很生氣,但是那些職員又去踢哪只貓呢?可以是家人,可以是同事,可以是他正在做的工作,所以很多工作都沒有主動權,沒有創(chuàng)造力,整個工作環(huán)境被壓抑得像一潭死水。
不是所有的點都能在整個“踢貓效應”鏈上產生即時刺激,可能在其他時刻爆發(fā),開始形成新的“踢貓效應”行為,許多“踢貓”鏈之間存在著隱藏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工作中的不滿和矛盾,常常在過去的“踢皮球效應”潛伏期之后爆發(fā)出來,心中的那一絲不爽,最終會成為新矛盾的導火索。
不管是作為球隊還是“踢貓”的發(fā)起人,不良情緒都是不健康的。發(fā)怒時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升高,呼吸變得急促。常發(fā)脾氣的人易患高血壓、心臟病等,所以我們知道有“氣大傷身”之說。
如今,我們有意識地防止或減少“踢貓效應”,而行動卻總是難以控制。這樣就可以通過三個階段的方法來降低“踢貓效應”,從自己做起,避免自己情緒不穩(wěn)定,減少對別人的負面影響,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